对不少人来说,“病媒”是个陌生的字眼。而实际上,病媒就在你我身边,例如蚊子、苍蝇、老鼠等,别看它们个子不大,却可能携带或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大危害。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2014年的主题为“病媒传播的疾病———小生物、大威胁”。今年4月也是我国第26个爱国卫生月,主题为“远离病媒侵害,你我同享健康”。
海南日报健康周刊记者近日采访省疾控中心病媒生物控制科有关负责人,带您认识那些“最熟悉的陌生虫”。
走近“跟着蚊子跑”的人
所谓病媒,就是疾病传播的媒介。病媒生物是指通过生物或机械传播方式将病原生物从传染源或环境向人类传播的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生活中最初最常见的是蚊子、苍蝇、蟑螂、老鼠、臭虫、蜱虫等。
说起蚊子,您跟它“对战”了无数回合,是否知道蚊子不同种类也有着不同的“脾气儿”!有的孳生在清水周围,有的则专门扎在臭水沟附近,而有的更喜欢生活在居民点附近的容器里……而且不同种类的蚊子,所传播的疾病也各有不同。
就在您对蚊子、苍蝇、老鼠等“人人喊打”的生物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却有那么一群人专门跟它们打交道,每月定期开展检测,四处搜集样本,为的就是掌握有害生物的种群、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对这些病媒有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研究和预警。
省疾控中心病媒生物控制科内,记者走进了一间实验室,里面有着海南省内常见种类的蚊子,而且能够一目了然蚊子从虫卵到成虫的“生长轨迹”。
省疾控中心病媒生物控制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合各类病媒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相应的虫媒传染病时有发生,例如乙脑、疟疾等。控制病媒生物是目前防治虫媒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最有效的手段。
全省疾控系统定期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几乎每月都要深入田间、居民区、下水道、河流等地抓各类病媒样本,进行研究。“比如抓蚊子,我们经常是往蚊子成堆的地方扎,为了能抓到喜欢夜里活动的蚊子,也常常要摸黑拿着手电去寻找蚊子,挨咬那是家常便饭!”该负责人一语带过工作的艰辛。
我省病媒防治有效
民众意识仍需提高
据了解,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有很多种,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鼠疫、疟疾、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这些病媒不仅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造成经济损失。
病媒生物控制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卫生系统高度重视病媒生物防治,确立了多项科研项目,开展各类病媒生物专项调查,政府投入进行病媒治理等。“多年下来,我们已经初步摸清省内病媒生物的种类和地域分布,了解病媒生物引起相关传染病的种类和危害,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海南已连续20余年无本土登革热病例发生。”该负责人说。
“但病媒作为一种物种,不可能短期内彻底消失,我们所有的防治都是基于降低密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防治工作更需要全民参与,提高对病媒传播疾病的认识。”该负责人称,现在生活在城市的很多人都认为病媒传播的这些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该负责人介绍,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病媒传播疾病就在我们身边,一定要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警惕性。”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引起病媒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气候炎热地区、环境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等,造成当地蚊蝇孳生、鼠蚤横行、水体污染,加之人体缺乏有效防护,从而导致某些病媒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病媒生物控制科有关负责人提醒,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周围的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蚊子、蟑螂、老鼠等孳生和繁殖。